這個學期因為雅萍老師的推薦,才得以參加這堂研究所的課程。
“時時刻刻”一直是我非常喜歡的電影。
但我在第一次看完之後,除了被這部電影吸引以外,心裡也懷有許多疑惑。
當我在看見文本的課程中學到了許多不同的接入角度與態度之後,
我決定和亭潔用這部電影作為視覺藝術分析的報告。
在分析與整理的過程中,我也更瞭解這部電影的鋪陳是多麼巧妙
內容有是那麼的深刻又沉重
“時時刻刻”這部電影
從維吉尼亞吳爾芙最著名的小說《戴洛維夫人》發展出三個主要的文本。
這三個文本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反映著這部小說。
由妮可基嫚飾演的維吉尼亞.吳爾芙,是以寫作者的角度創作這本小說;
茱莉安摩爾飾演的蘿拉布朗,是一位正在閱讀此小說的家庭婦女;
梅莉史翠普飾演的克勞麗莎,則是戴洛維夫人在現代時空裡的翻版。
三個文本在其中互相交織穿插,以多重角度切入主軸再加以組合與鋪陳,
使影片中的文本更加深層、強烈。
並在其中娓娓道來,對現實生活不滿足,進而企圖逃離的心理掙扎。
~維吉尼亞吳爾芙
我們先將焦點放在作者身分的維吉尼亞吳爾芙身上,
深邃的眼眸帶著壓抑與憂愁,好像無時無刻都在思考些甚麼。
維吉尼亞的姐姐在電影中說:「她(吳爾芙)過著兩種生活,
她活在現實生活中,也活在她小說中的世界裡。」
然而在這兩個世界絕對有非常緊密的連結,
有人說藝術家和文學家的作品,在某些面向就是他們的自傳。
吳爾芙的同性戀傾向並不被當時的社會所包容。
加上她患有抑鬱症,在療養的過程中她的行動不但被限制了,
性格強烈的她甚至認為她的生活已經被奪走了。
在這樣的狀況下她寫出的小說和她本身的心理狀態有不可分的關連。
在《戴洛維夫人》中塞普提姆斯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來脫離生活的鉗制,
戴洛維夫人則選擇抑鬱的繼續過完餘生,向這個世界妥協。
我想這本小說也是吳爾芙內心的問答吧。
另外我也得提到妮可基嫚真的把吳爾芙演的出神入化
我一開始根本認不出那是她呢
~蘿拉布朗
蘿拉布朗是《戴洛維夫人》的讀者。
一位家庭婦女在丈夫生日和兒子理查一同做生日蛋糕。
蘿拉說:「我們烤蛋糕表示我們愛他。」
而他的小兒子理查說:「要不然他就不知道我們愛他?」
在字句之中已經知道羅拉對他的丈夫並沒有愛意,所做的都是形式,
為了滿足社會期待的形式。
接著她的鄰居巴特太太來訪,由於她必須出門幾天想請蘿拉幫他餵狗。
從外形上來看,巴特太太身材豐滿,自信的面容及豔麗的口紅,
和蘿拉因為身懷第二胎因而虛弱疲憊的神情形成極大的對比。
在言談之間也流露出巴特太太的社交上的優越,
但她卻檢查出一直無法生育的原因,可能是她的子宮出了問題。
巴特太太最想做到的事就是生兒育女,
而蘿拉已經懷了第二胎反而希望可以拋開家庭和子女,離開她現在的生活。
在兩人極大的對比衝突之下,巴特太太看到了放在桌上的《戴洛維夫人》。
這本書成了這兩個極端對比的女人之間的情感連結,也是她們與戴洛維夫人的共通點。
再放大一點來看,這一幕也是她們和維吉尼亞吳爾芙的連結,也是許多不同時代女性的縮影。
這也是這部電影最有趣的地方,
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獨特性,卻有像是戴洛維夫人某個層面上的對映。
當巴特太太情緒崩潰,蘿拉竟然吻了巴特太太。
這也許是一種安慰、同理的心情,也可能是呼應整部電影中的同性戀主題。
但在對立的衝突中突然出現的親密舉動,不管怎麼樣都帶給觀眾很大的震撼。
接著在巴特太太起身離開時,我們看見理查坐在地上,
這才驚覺原來理查都在一旁目賭這整個過程發生。
孩子和母親中間被他人隔離,查理一直處在旁觀的角度,缺乏安全感的遠望他的母親。
小孩似乎都有過人的感應能力,
理查多少都能發覺,他的母親連對一個鄰居的關愛都比對這個家的情感還強烈吧!
蘿拉做完蛋糕,她打算把理查先寄在賴太太家,並獨自前往旅館準備自殺。
但最後蘿拉決定生完第二胎,在離開這個家庭,離開她的生活圈。
這樣的選擇彷彿給了《戴洛維夫人》第三種結局。
除了自殺、忍受之外,蘿拉選擇行動上逃離這個滿足不了她的生活。
~克勞麗莎
克勞麗莎在劇中是戴洛維夫人的投射,外表看來自信光采,
她卻和戴洛維夫人一樣為了他人活著,快樂離她越來越遠。
但處在二十世紀的克勞莉莎有她的同姓友人及女兒的支持,
相較其它兩位女主角多了一些正面的能量。
理查喜歡稱呼她做戴洛維夫人。他因愛滋病生不如死,克勞莉莎已經照顧他多年。
這一天她要為理查辦一場派對。理查不希望莉莎為了他而犧牲了自己的生活,
所以理查在派對之前跳樓自殺了。
理查也就是蘿拉的兒子,他母親的逃離家庭在他心理產生的陰影,
一直到他死前都是那麼的刻骨銘心。
這也許是他成為同性戀的原因,也是為甚麼他心理常有深刻的孤獨感、不安全感。
理查這個腳色在劇中是很重要的串聯的腳色。
不但連結了蘿拉和克勞莉莎兩個不同時代的女人,
更讓人聯想到維吉尼亞吳爾芙和《戴洛維夫人》中自殺的塞普提姆。
但克勞莉莎對理查總是予取予求,這不就是像是吳爾芙先生和吳爾芙之間的關係嗎?
就連理查要自殺前所說的字句都出自吳爾芙留給她丈夫的遺書。
這樣的鋪陳、糾結的複雜關係每每都在讓我們更接近戴洛維夫人的心理世界,
所有腳色都以不同的角度切入戴洛維夫人的。
讀者往往會去探尋作者本人和作品之間密不可分的關連,
但有趣的是,這部電影將小說的作品與作者都放入其中,
再加上讀者與現代世界中的戴洛維夫人的對映,
使這個文本之間所產生的張力更加強烈且厚實。
~理查
它的確是一部沉重的作品,但在它不斷講述這些黑暗面向的時候,
它也讓我們看到了愛,可以感受他們在掙扎著是否選擇離開的時候的不捨。
生死並不是一個人的事,當他們在抉擇的同時也放大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。
另外它也不斷提出了許多生命的議題,
當我們看到克勞麗莎為了理查而活,理查也只是為了讓克勞麗莎還有存活的意義而存在。
回過頭來想一想,我們是否也一直在為了他人而存活呢?
生與死的嚴肅課題,再加上忍受生活鬱悶或是勇敢堅決離開的選擇。
我們也不斷的在影片中去思考生命的課題,
反觀自己
是否也是戴洛維夫人的其中一個反射呢?
留言列表